加拿大经济:强大的银行,脆弱的消费者

这主要是由于加拿大的住房市场,短期和浮动利率的抵押贷款很普遍(与美国典型的30年固定利率抵押贷款相比),这意味着一般高杠杆的加拿大家庭从2022年开始迅速感受到了更高利率的挤压。

虽然加拿大经济已经放缓–我们预计这种情况将继续下去,更有可能出现温和的衰退–但其市场结构的潜在优势也正在变得清晰。与其他大多数发达市场(DM)经济体相比,加拿大的通胀率正在迅速向目标回落。同时,相对于美国银行而言,抵押贷款市场的短期性质似乎是加拿大银行的一个优势,其中一些银行今年在其(通常是长期)资产的未实现损失和存款融资成本上升的情况下面临巨大压力。这些趋势共同表明,加拿大经济对利率的敏感度在中期内可能是一个好处,可能有助于通胀更快回到目标,同时使其比我们在美国可能看到的软着陆。

所有这些可能会使加拿大银行(BOC)降低通货膨胀的工作变得更加容易。随着货币政策的经济效应越来越清晰,加拿大央行有可能将利率保持在比其他德国央行更少的限制性水平。随着通胀风险的消退,加拿大央行也可能更早地开始正常化利率,减少其限制性政策在金融市场上 “打破”某些东西并导致更深的衰退的风险。

更高的利率,更慢的增长,更低的通胀

2022年3月,加拿大央行(Bank of Canada)开始了有史以来最激进的货币紧缩行动之一。仅仅一年多之后,这种情况和其他宏观形势的影响正变得越来越明显。更高的抵押贷款利率正在挤压可自由支配的支出,而疫情后重新开放(最初提振了许多行业的增长)和更高的能源价格(往往有利于加拿大作为净能源生产国)带来的周期性顺风已基本消退。根据加拿大统计局的数据,加拿大的实际GDP增长率从2022年上半年的平均3%降至2022年下半年的平均1%。

尽管加拿大经济在2023年似乎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就业增长强劲,消费增长重新加速,但我们预计,加拿大央行收紧政策的滞后效应将继续拖累未来的经济活动。在我们的基准观点中,包括加拿大在内的所有发达市场都可能在未来几个季度出现衰退。

同时,我们仍然认为,相对于其他DM经济体,加拿大的通胀情况看起来不那么令人担忧,而且与其他DM央行相比,加拿大央行在实现其通胀目标方面取得了更多进展。按到2023年3月的三个月年化计算,加拿大的核心CPI为3.1%,比加拿大央行的目标范围上限高出10个基点,而美国的核心CPI为5.1%,远高于美联储(FED)2%的目标。

通胀放缓和经济增长放缓但有弹性的结合,使加拿大央行在今年早些时候发出了暂停加息周期的信号,证实了我们对加拿大最终利率的预期,即可能比美国的最终利率低25 – 50个基点。展望未来,我们预计加拿大央行将保持不变,因为全球溢出效应和紧缩政策的滞后效应继续给加拿大经济带来压力。进一步来看,我们预计美联储和加拿大央行将在大约同一时间开始放松货币政策,可能是在2023年第四季度前后。

银行是相对稳定的来源

上个月,两家美国地区性银行因担心银行资产负债表上持有的长期资产的未实现损失而倒闭,导致了银行挤兑。美国监管机构迅速做出反应,努力阻止更广泛的银行业危机,为破产银行的存款提供担保,并引入美联储创建的新的银行融资机制。虽然在我们的基线中,我们预计美国的这些银行倒闭事件不会有明显的进一步蔓延,但我们也看到了几个原因,即加拿大的银行系统可能更容易受到这些风险的影响。

首先,尽管2022年利率的大幅上升对许多加拿大房主和消费者来说是一个巨大的逆风(由于他们的抵押贷款期限普遍较短,而且是浮动利率,与美国同行相比,杠杆率更高),但这种周期性挑战的另一面是,加拿大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未实现损失的总体规模与美国银行不一样。第二,更严格的利率风险管理以及更严格地执行巴塞尔协议中关于流动性的规定,也使加拿大银行处于相对更好的地位。第三,也是最后一点,因为加拿大的抵押贷款对借款人有追索权,而且银行可以在违约的情况下扣押其他资产,如果加拿大家庭的房产处于水下,他们“交出钥匙 ”的动机要小得多。

同时,加拿大的银行可能不会像许多美国银行那样面临存款竞争,原因有二。首先,加拿大的银行系统比美国的银行系统集中得多,在美国,较小的区域性银行仍然是房主和小型企业的关键贷款人。加拿大最大的六家银行占全国存款总额的94%;美国最大的六家银行只占美国存款的45%左右。其次,货币市场基金行业–许多家庭和企业的银行存款的替代品–在加拿大相对较小,根据加拿大银行的数据,货币市场管理的资产(AUM)约为加拿大银行存款规模的1%。在美国,根据Crane的数据,货币市场的资产管理规模约为美国银行存款的32%。面对比美国同行更少的竞争,加拿大的银行可能会看到他们的资本成本有一个更温和的增长,从而降低了银行贷款急剧紧缩的可能性。

虽然全球金融状况的收紧最终仍可能波及加拿大经济,但我们认为,银行资产负债表上低收益、长期限资产的集中度较低,这是加拿大银行的一个相对优势,这可能增加加拿大央行实现软着陆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