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经济的蓬勃发展,网络购物日益成为消费者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大电商平台也纷纷推出形式多样的优惠活动,以回馈用户、提升消费体验。然而,在这一过程中,少数群体通过虚构信息、批量注册账号、恶意套取补贴等方式,扰乱了平台正常经营秩序,损害了广大诚信消费者的共同利益。

近日,深圳本土电商平台“优联云购”在日常运营中发现部分订单存在异常。经核查,个别用户通过恶意注册多账号、虚构交易信息等方式,试图套取平台面向新疆产品专区发放的专项补贴。发现异常后,平台迅速采取措施,暂停相关可疑订单发货,并积极与用户沟通,妥善处理补贴退还事宜,有效控制了风险。
平台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注意到有部分账号存在利用规则漏洞集中套取补贴,并将商品转移至其他渠道销售的行为。这不仅损害了平台运营的公平性,也影响了真正消费者的购物体验。”
值得警惕的是,此类违规套利行为正呈现出专业化、隐蔽化的趋势。2025年5月,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法院审理的一起案件便颇具代表性。手办爱好者王某利用某动漫网店系统在处理退款与虚拟币回收时存在的时间差,通过退款后仍使用“扭蛋币”抽取手办并转售获利,最终被法院以诈骗罪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四年,并处罚金。
此类事件并非个例。近年来,违规套取平台补贴的行为在多个互联网领域时有发生:
– 2022年,蔡某某通过冒用“新人优惠”资格,以虚构信息等方式在电商平台下单1400余笔,非法获取补贴,后被依法判处有期徒刑七个月;
– 2024年底,刘某等人通过技术手段侵入某平台系统,违规购买已下架优惠券并虚假交易,骗取高额补贴,最终因涉嫌非法利用信息网络罪、诈骗罪被批准逮捕;
– 2024年,薛某组织多人通过虚假下单方式,在某外卖平台刷单套取购酒类优惠补贴共计91万余元,后被以合同诈骗罪判处有期徒刑五年。
面对层出不穷的违规行为,各平台在维护健康交易环境方面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黑产团伙不断采用模拟器、代理IP、虚拟号码等技术,一人控制数百甚至上千账号,大大增加了识别与防控难度;另一方面,相关行为的认定与处置也需投入大量技术与法律资源。
有电商平台风控负责人表示,“违规套利行为已形成产业链,技术对抗强度不断加大,平台必须持续升级防控策略。”
在法律层面,司法机关也明确传递出“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的信号。上海静安区检察院在相关案件中指出,任何利用系统漏洞非法获利的行为,都不能免除其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行业分析认为,平台补贴作为常见的营销方式,本意在于提升用户体验、增强平台与消费者的黏性。但若缺乏有效的风险管控,不仅会造成资源浪费,更可能影响诚信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法律专家建议,平台应进一步构建多维度、智能化的风险识别体系,加强对异常账号、异常交易行为的监测与处置能力。同时,应强化与监管部门、司法机关的协作机制,共同营造更加安全、公平、有序的网络消费环境。

“优联云购”事件与上海手办诈骗案等案例表明,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平衡促销活动、用户体验与平台秩序,已成为行业共同面临的重要课题。只有通过技术、制度与法律的协同发力,才能更好地保障平台与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推动互联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