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江华亮相总台重阳特别节目 银发康养绘就民族小城幸福图景

湖南江华亮相总台重阳特别节目 银发康养绘就民族小城幸福图景

央视网消息(记者 孙帆)10月29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5重阳特别节目《霞光满天山河颂》在CCTV-3综艺频道与CCTV-15音乐频道同步播出。节目中,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瑶族长鼓舞”与千年瑰宝“瑶医药”惊喜亮相,展现了一座民族小城银发康养与文化传承融合发展的生动实践,让南岭腹地的瑶乡温情传遍全国。

本次重阳特别节目以“温暖”为总体情感基调,贯穿积极老龄观与健康老龄化理念,通过“相伴、牵挂、传承”三大叙事脉络,以创新打造的“霞光号”银发专列串联全篇,生动展现了当代老年人丰富多彩的晚年生活和自信进取的精神风貌。

随着列车“驶入”江华,镜头跟随百岁瑶医黄兰英“太奶奶”的脚步,记录她上山采药、为乡邻看病、吃饭饮酒的一天日常生活。“开心就笑”,“太奶奶”黄兰英一句质朴的话语,伴随着爽朗的笑声,真切诠释了“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动人内涵。

这份从容与幸福,离不开江华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上的持续深耕。作为全国瑶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县,江华始终将“银发幸福”摆在民生工作的重要位置。2025年,该县被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授予全国“敬老文明号”称号;该县沱江镇阳华社区被确定为2025-2026年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社区。

当地积极构建“县乡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建成99家高质量的村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推动优质资源向基层延伸;创新打造“没有围墙的养老院”模式,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推动专业照护进家入户;深化“养老+五社联动”机制,配备电动摩托车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为失能老人提供“助餐、助浴、助医”等精准服务,实现从“养老”到“享老”的暖心跨越。

在《太奶奶的一天》短片中,黄兰英奶奶所在的湘江乡樟木口村,坐落于江华大瑶山腹地,瑶医药资源丰富。千百年来,瑶族同胞以草入药、防病治病,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的瑶医药疗法。黄奶奶扎根瑶山、带徒传艺、悬壶济世的身影,正是江华瑶医药蓬勃发展、生机盎然的真实写照。

近年来,江华紧抓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试点县机遇,将瑶医药发展作为“神州瑶都”内涵建设的关键,推动瑶医药产业链实现跨越式发展。2024年,该县瑶医药全产业链产值突破3亿元,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1.37万亩,年产量超2万吨,种植品种涵盖30余种,且入选全省第一批道地药材“湘厚朴”种植产区。

更具特色的是,江华将瑶医药深度融入康养体系,创新打造“瑶都银发康养”模式。自2023年起,该县民政局联合县民族中医医院,定期在养老机构与社区开展义诊、推拿、足疗与养生讲座等活动,有效介入老年人慢病管理。截至目前,该活动已累计服务6340人次,被老人亲切称为“家门口的健康守护”。

瑶医药还与康养文旅等业态深度融合,江华香草源等基地正积极创建国家级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推出“瑶药理疗+瑶家药膳”的沉浸式康养线路,让“看瑶景、享瑶疗、品瑶味”成为健康养老的新风尚。

在《锦绣瑶都》融合舞蹈节目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瑶族长鼓舞与街舞创新交融、各展风采。老中青三代舞者同台演绎,长鼓舞在传统程式基础上融入新编元素,展现出刚柔并济的韵律;街舞少年则以动感节奏与国风编排默契呼应。古老鼓点与青春节拍碰撞出时代火花,彰显出瑶族风情鲜活的生命力与节日的欢腾气氛。

江华在瑶族长鼓舞的传承创新上持续发力:当地推动“非遗进校园”,将长鼓舞改编为适配学生的“长鼓操”,纳入10所中小学校课程,发放长鼓8000余个,让“人人会唱瑶歌、个个能跳瑶舞”成为校园新风尚;同时,依托瑶医药节、盘王节等节庆,每年开展各类展演活动超过150场。如今江华全县长鼓舞爱好者已近万人,这项传统民俗,正逐渐成为各年龄段群众喜爱的文化时尚。

瑶族群众欢快跳长鼓舞(蓝玉春/摄)

江华的实践,为民族地区幸福养老探索出清晰路径。在这里,瑶医药的草木清香守护着老人的身体健康,长鼓舞的铿锵韵律丰盈着群众的精神世界,完善的养老服务体系托举起“夕阳红”的安稳幸福。“神州瑶都”江华正以实际行动,谱写出民族小城独特的银龄图景与温暖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