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资源约束与环境压力不断加剧的背景下,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已不再是环保议题中的“配角”,而是关乎国家粮食安全、能源转型与产业升级的战略要地。
10月25日至29日,第32届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以下简称:“农高会”)如期举行。在这场被誉为“中国农业科技风向标”的盛会上,一项名为“创新高活性酶解聚秸秆木质纤维素三组分分离技术”的世界领先性创新技术,吸引了行业的高度关注。

这项技术的创造者和推动者,正是深圳中农秸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农秸美)。中农秸美联合创始人、总经理、首席科学家臧立华在农高会现场所作的全球推介,也被认为是清晰地勾勒出一条将秸秆从绿色烦恼到金色价值转型的产业路径,为世界农业可持续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
01
世界难题
秸秆是成熟农作物茎叶(穗)部分的总称,通常指小麦、水稻、高粱、玉米等农作物在收获籽实后的剩余部分,每年全球产生的农业秸秆总量超过30亿吨。这些曾被视为废弃物的秸秆,长期面临两难选择:焚烧导致PM2.5爆表,填埋滋生土壤污染,而传统还田方式又因分解缓慢影响次年作物生长。
在中国,这一矛盾尤为突出。
我国每年秸秆理论资源量高达9.77亿吨,可收集量约为7.37亿吨。尽管国家连续出台了《秸秆综合利用行动方案》(2021)、《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行动方案》(2022)、《全国农业科技创新重点领域》(2024-2028)等多项政策推动其资源化利用,但长期以来,这些占据全球近三分之一的秸秆,其利用方式仍以还田、发电、压板、有机肥等附加值极低的传统路径为主。

另一方面,全球农业正面临“资源告急、需求升级、废弃物困局”的三重极限挑战,而农作物光合作用的产物有一半以上存在于秸秆中,是一种具有多用途的可再生的生物资源。
如何“秸”尽所能、变废为宝,堪称一道世界级难题,但目前流行的秸秆废弃利用方式虽有一定社会效益,却普遍存在“三低一高”的痛点——经济效益低、产品附加值低、能源转化效率低,以及环境污染高。尤其在工业化原料化利用过程中,化学法处理秸秆带来的高水耗、高能耗与高污染,成为制约其规模化发展的瓶颈,不仅难以调动农户和产业的积极性,每年新增的秸秆正在逼近环境承载极限,成为困扰农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生态难题。
“秸秆不是没有价值,而是没有被正确打开。”已成为各界的共识。
02
技术破局
中农秸美带来的解决方案,是发明了“创新高活性酶解聚秸秆木质纤维素三组分分离技术”。借助合成生物技术,通过独创的“四级酶解”核心技术体系,替代传统化学处理工艺,它如同精准的“分子手术刀”,将秸秆完美分离为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纯度均达到工业应用级别。截止目前,已成功对小麦秸秆、水稻秸秆、玉米秸秆、棉花秸秆、高粱秸秆、甘蔗渣、芦苇、芦竹、竹片等九种原料进行了产业化试验生产。

据臧教授介绍,该技术已完成纤维素产品(纸制品、莱赛尔纤维)与半纤维素和木质素产品(可溶性黄腐酸)的产业化验证,还将进一步开发半纤维素秸秆糖和木质素航空燃油等产品,产品将获得广泛应用,并将酶制剂技术上的原创突破、AI 赋能的智能装备系统集成以及工艺流程的智慧再造这三大核心技术深度融合,形成一套完整的硬核技术体系,构建起严密的专利保护网络与坚实的技术壁垒。
而任何技术创新能否成为“产业革命”,关键看能否走出实验室、实现规模化落地。
据悉,中农秸美已在安徽宿州成功建成2万吨级产业化示范线,完成了从酶制剂中试到万吨级原料生产线的全链条验证,实现了从“0 到 1”突破。更值得关注的是,中农秸美提出的“12万吨级单体工厂模块”具备“五最”优势——能耗最低、收储半径最优、物料平衡最佳、用地规模最适、投资收益最高。

作为平台型科技企业,中农秸美正通过“酶制剂+智能装备+AI管理平台”三大核心能力,输出标准化、模块化的秸秆处理解决方案。这种“中台赋能+区域落地”的架构,既保证了技术的一致性,也降低了区域推广的资产负担,而通过平台化赋能,中农秸美掀起的这场“秸秆革命”正迈向从“1 到 N”的规模化复制新阶段。
03
中国方案
当全球都在为资源约束与环境压力寻找破解之道时,这项技术不仅是技术层面的突破,更代表着一种新的发展思维:农业废弃物不是负担,而是未被开发的金矿;可持续发展不是成本,而是能创造价值的竞争力。
这种思维的转变,正让中国方案在全球农业领域拥有了越来越多的话语权。
从技术层面看,与传统处理方式相比,这项技术具备权威认定、全球唯一与绿色高效三大核心优势。今年3月,该技术经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组织专家鉴定,被认为“整体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对水稻、小麦、玉米、芦竹、竹片等九大品类秸秆实现全成分高效分离与高值化利用,取得了能耗降低70%、水耗减少80%、秸秆利用率近100%的卓越成果,真正将“变废为宝、吃干榨尽”的绿色制造理念转化为产业现实。

从产业影响来看,这项技术正在改写行业规则。过去,酶制剂的开发利用长期被欧美企业主导,中国企业多处于产业链下游。而中农秸美通过生物酶技术的突破,不仅打破了欧美企业的技术垄断,更以“低污染、低成本、高附加值”的优势,重新定义了秸秆利用的产业标准,中国农业在这一领域实现了从跟跑者到领跑者的转变。

更重要的是,在传统制造业面临耗尽成本红利的时代,绿色技术正在创造新的比较优势。中农秸美的这项先进技术,不仅终结了秸秆“污染+低质”的利用时代,更推动了产业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驱动”。这种将废弃利用、环保减排转化为商业机遇的能力,也为中国企业参与未来全球产业竞争增加了得分点。
不仅如此,这项技术是中国农业科技的重大突破,更是中国对世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贡献。中农秸美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企业在全球农业科技领域的领导力和影响力,也让我们对未来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充满了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