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每一个生命都出彩:看一所小学如何用170门课程培养”大写的人”

在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毗邻八千年跨湖桥文明遗址与百年湘湖师范故地,一所崭新的学校——湘湖未来学校静静矗立。它的正门设计别具匠心:由三个遒劲的“人”字相互支撑、向上延展,共同构成一个顶天立地的“大写的‘人’”。这不仅是建筑符号,更是这所学校自2021年创校起便镌刻在基因里的办学灵魂——“育一个大写的人”,追求“人的完整、人的幸福、人的未来”。

湘湖未来学校小学部校长赵海峰谈起这个设计,目光灼灼:“教育,归根结底是‘人’的事业。我们所有的探索,都围绕着如何‘让每一个生命都出彩’。”

让我们一起走进湘湖未来学校,解码这所备受瞩目的新兴学校,如何将“人本”理念从抽象口号,转化为生动可感的教育实践。

一、 朴素初心:教育是留白,校园因“人”而伟大

采访从两句诗意的填空开始。当被问及“教育是_______”和“校园因_______而伟大”时,赵校长不假思索地给出了湘湖的答案:“教育是灵魂的微光,用三分影响陪伴,剩七分留白给时光生长”;“校园因‘大写的人’而伟大”。

“我们不太喜欢刻意标榜‘特色’,”赵校长坦言,“教育应该是朴素的。核心就是认认真真上好每一堂课,让每个孩子真正受益、成长,让每位老师也能成就自己。所谓的‘基因’,就是融在血液里的‘人本’——通俗讲,就是把每个人都安顿好。”在湘湖未来,“每个人”的范畴超越了学生,涵盖了教师、职工、家长,每一个与教育相关的生命个体都被赋予“看见、尊重、温暖和成长”的空间。

这正呼应了创校校长叶翠微提出的育人目标:让孩子“见世界、见时代、见未来”。

二、 三维课程:编织生命成长的立体图谱

“人本”理念如何落地?湘湖未来学校(小学部)构建了“学在未来”、“玩在未来”、“勤在未来”三大课程板块,如同三股丝线,共同编织学生生命成长的立体图谱。

“学在未来”:国家课程的“湘湖表达”

湘湖未来学校强调“国家课程的高水平实施”,向课堂要质量,走核心素养之路。但“高水平”并非简单执行,而是充满校本智慧的再创造。

首先,学校显著加大了英语、体育、科学三门课程的权重。“未来人需要国际视野,英语不仅是工具,更是理解多元文明、连接全球视野的文化基石;身体是创造的本钱,所以每天大课间,每个孩子雷打不动先慢跑一千米;而拥抱AI时代,培养‘未来脑’,科学思维不可或缺。”赵校长解释道。同时,对现有课程标准内容在全覆盖的情况下进行(课程目标)加深与拓宽,提出大观念,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联。

其次,学校创设了一系列多元化校本必修课程:游泳、钢琴、陶艺、书法、少儿工程……“这些课程并非点缀,而是必修项。我们希望为孩子的未来提供更多可能性,让他们在多元体验中发现潜能,并深入学习成长。”

最后,做学习主体的转换,将科学和信息科技国家课程深度改造为项目化学习(PBL),以学生为中心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深度学习,课堂变身为“游乐场”。“老师不再是主导者,更像一个引导探索的NPC。”赵校长形象地比喻。

像是《鸟巢建造师》课程,寒冬情境下,孩子们自主萌生“给小鸟一个家”的愿望。从观察自然鸟巢的结构、材料、功能,到对比、选择建造材料,再到小组合作设计、制作、展示鸟巢,全过程沉浸式探究学习。

再比如《恐龙博物馆》 孩子们正热情投入,在校内合作搭建一个“侏罗纪公园”,将学习成果转化为真实场景。

“玩在未来”:课后服务的“百花园”

“玩在未来”指向课后服务的拓展课程,是“全人培养”理念的生动实践。本学期,湘湖未来学校为小学部的500多名学生开设了近170门课程,服务超过2100人次!引入更加全面、丰富的配套资源,为学生最终产生直接经验、个性化学习成长与发展创造条件。课程按培养维度精心设计:“生命力课程”(体育类)、“审美力课程”(艺术类)、“探究创造力课程”(科创类),还有针对特长的深度培养(如篮球、乐器、奥数)。丰富的选择如同一个“百花园”,让孩子在自由探索中“发现兴趣、发现特长”,最终实现“人皆有才、人人成才”的初衷。射箭队的小将初露锋芒,足球队的孩子在协作中蜕变,这都是这片“百花园”结出的丰硕果实。

“勤在未来”:品性修炼的“养成记”

这是最容易被忽视却至关重要的维度——品性的修炼与习惯的养成。聚焦“生活态度、生存技能、生命样态”,通过“课程先行、家校合力、专题推动、积分激励”四轮驱动。学校坚信“活动育人”的力量:晨会上的分享,思维季的碰撞,六一节的欢腾……在这些精心设计的校园活动中,合作、包容、尊重、规则、责任等品质如春风化雨,浸润心田。

“无论科技如何发达,内心善良而强大,始终是一个人幸福的基石。我们称之为‘育一个大写的人’。”赵校长强调。晨会上,曾经羞涩的孩子勇敢地站上讲台分享自己的所思所得;持续的劳动实践中,孩子们掌握了生活技能,更懂得了珍惜与责任。

三、 文化根脉与未来智脑:C-STEAM与AI的融合之道

湘湖未来的课程创新,既有对传统文化的深情回望,也有对科技前沿的主动拥抱。

今年,科学校本化项目在“海亮第二课堂”的赋能下,新增了重磅内容——C-STEAM《江南转运使》。“C代表Culture(文化)。”湘湖未来学校的小学部科学负责人朱雅洁老师介绍道,“该项目巧妙地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湘湖地方特色融入STEAM课程,以京杭大运河的历史、地理、生态为背景,构建‘传统文化-现代科技’双螺旋体系。”

学生们化身“小小江南转运使”,穿越时空,以“桥”为枢纽,探究力与美的结合;复燃“宋代窑火”,在陶土与釉彩中触摸匠心;解密“丝”路经纬,探寻蚕桑文明的智慧……通过理论学习、动手实践、外出研学“三位一体”的沉浸式学习,孩子们在真实的项目中感受文化自信,传承技艺,更激发创新思维。朱老师言语间满是自信:“这是传统课堂难以企及的深度体验。”

面对AI浪潮,湘湖未来学校选择积极、理性地融入。信息科技负责人郭亮老师表示,“信息科技课程的项目化改造,将AI知识与应用分层、螺旋式融入,比如三年级的 ‘智辩未来’辩论赛, 围绕‘AI是否会替代人类’,学生与AI对话,利用大语言模型辅助撰写辩稿。这不仅是技术初体验,更是批判性思维与科技伦理的启蒙,引导孩子辩证看待AI的双刃剑效应”。

再比如五年级孩子们的的 “垃圾分类助手”与“智能旅行助手”项目,通过深化应用,融入图像识别、语音合成乃至多模态交互等更前沿技术。学生不仅学习“怎么做”,更要理解“为什么”,思考AI背后的原理与广泛的社会应用场景。

“AI教育绝非简单的技术灌输,”赵校长强调,“我们更看重的是培养孩子的‘AI素养’——会用工具,更要懂思考、能判断、有伦理意识,成为技术的明智使用者甚至创造者。”这种分层递进、思行结合的方式,确保学生紧跟科技前沿的同时,建立起对技术的理性认知。

四、 “八力”追光:看见生命成长的万千光谱

如何评价在如此丰富多元的课程中生命个体的成长?湘湖未来学校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八力追光成长树”评价体系。

基于“育一个大写的人”和“让每一个生命都出彩”的理念,学校提炼出学生全人发展的八项核心素养(八力):生命力、品格力、学习力、阅读力、创造力、探究力、平衡力、审美力。 这“八力”构成了学校教育的“逻辑底色”,也指引着评价的方向。

“我们努力构建一体化的数字化评价平台,打破‘数据孤岛’。”赵校长介绍道。学校正尝试将“八力”素养模型映射为可操作的语义网络,利用人工智能辅助进行数据归类和初步分析。但技术并非万能,“未来,我们会结合人工智能工具进行因果推理分析,同时增设学生自主书写的‘叙事性成长档案’,形成‘自画像’。让冰冷的机器逻辑与温暖的人性视角相互印证,让每个孩子的成长画像更真实、更立体、更鲜活。”评价的终极目的,是指向成长,照亮每一个独特的生命光谱。

五、 未来图景:不变的“人本”内核

展望五年后的湘湖未来学校,没有听到宏大的叙事或炫酷的科技校园蓝图,赵校长的回答异常简洁而坚定:“三个关键词?人本、人本、人本。”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技术如何飞跃,教育的核心永远是人——是看见每一个独特的个体,尊重每一种成长的节奏,成就每一份生命的精彩。”赵校长望向窗外生机勃勃的校园,“我们门口的‘人’字雕塑会一直在那里,提醒我们:教育的终极命题,永远是人的完整、人的幸福、人的未来。”

夕阳的余晖洒在由三个“人”字托起的巨大雕塑上,仿佛为“让每一个生命都出彩”的承诺镀上了一层温暖的金光。在湘湖未来,关于“人”的教育实践,正伴随着孩子们的奔跑声、讨论声、琴声、陶土的拍打声,以及穿越古今的探索脚步,生动地铺陈开来。

写在最后:

一所学校的教育成功离不开校长的高位引领、教师的辛勤努力、家长的信任支持,以及学校内外资源的合力汇聚。湘湖未来学校正是在这样多方协同的育人生态中,将”人本”理念转化为滋养生命的生动实践。

“海亮第二课堂”围绕五育并举、以核心素养培养为导向,通过精品社团活动、校本课程、课后服务、实践教育、竞赛活动等多场景学习需要,对国家课程进行重要补充,为学校提供高品质教育内容与服务,让学校的教育创新变革不再是一座孤岛!(作者:孙依依)